睡眠,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股天下,它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段的人所需睡眠时间有所不同,婴儿需要较长时间睡眠以保证生长发育,成年人一般保证 8 小时左右睡眠即可,而老年人睡眠时间相对较短 ,过多睡眠反而可能不利于大脑健康。
在睡眠过程中,做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生理现象,无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可能在入睡后做梦。然而,对于做梦这一现象,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经常做梦是睡眠质量不好的表现,还有些人觉得梦境毫无意义。
但实际上,从科学角度来看,做梦并非毫无缘由和意义,它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在睡眠时,神经细胞虽然大多处于被抑制状态,但这个抑制过程并不完全,大脑皮层的某些神经仍处于兴奋状态,这就为梦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在睡眠过程中,身体内脏的感觉也会影响梦的发生,比如饥饿的人可能会梦到食物,尿急的人或许会梦到寻找厕所 。
展开剩余90%外界的物理刺激同样不可忽视,睡眠时身体内外的物理刺激都有可能对梦境产生影响,当有飞鸟掠过头顶时,人有可能就会梦到自己起飞。
心理因素在梦境的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首先,大脑对日常经历的整理和储存是梦境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白天,我们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和刺激,当进入睡眠状态,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储存,这个过程可能导致我们梦到白天的事物或经历。
比如,白天专注于准备一场重要考试的学生,晚上可能会梦到与考试相关的场景,如答题、交卷等。
情绪和压力也是影响梦境的重要因素。
梦境常常是情绪和压力的反映,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压力和焦虑在大脑中的映射。当人们处于压力环境中或情绪紧张时,就可能在梦中经历类似的场景或情节。一个面临工作项目截止日期压力的上班族,可能会在梦中梦到自己在拼命追赶时间完成任务,或是被各种工作难题困扰。
梦境还可以是潜意识的表达。
有时候,我们在梦中能够体验到一些深埋在内心中的欲望、恐惧或秘密。这些梦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状态。一个内心渴望冒险但现实生活中一直按部就班的人,可能会在梦中梦到自己在进行一场刺激的冒险之旅。
随着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与梦境相关的新奇观点。部分科学家认为,梦境或许与量子力学以及平行宇宙有关。
量子纠缠具有不确定性,而梦境同样难以准确预测。有一种猜想认为,人在进入睡眠状态后,一部分意识留守本体,另一部分意识则通过量子形态进入其他平行宇宙 。在这些平行宇宙中,意识所经历的一切就形成了我们的梦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梦境仿佛是连接不同平行宇宙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经历的场景和事件。
尽管这一说法目前还充满科幻色彩,尚未得到确凿的科学验证,但它为梦境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激发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试图揭开梦境与宇宙之间可能存在的神秘联系。
做梦对人类的心理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人们释放现实压力股天下,消化负面情绪,从而保持心理平衡,是大脑对身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压力,如工作上的竞争、生活中的琐事等。当这些压力无法在白天得到有效释放时,就可能会在梦中体现出来。
通过做梦,人们能够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和处理这些压力,使内心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例如,一个在工作中受到上司批评的人,可能会在梦中梦到自己成功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得到了上司的赞扬,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减轻了现实中的压力。
做梦还能帮助人们消化负面情绪。西班牙的一项研究发现,做不愉快的梦虽然令人讨厌,但对于大脑来说也是必要的。
在梦中体验这些负面情绪,有助于我们在清醒时更好地处理和控制消极情绪。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失去或其他不愉快的事情时,可能会产生焦虑、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可能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而在梦中,人们可以面对和体验这些负面情绪,通过梦境中的情节和体验,逐渐接受和消化这些情绪,从而使内心恢复平静 。比如,一个人在失去亲人后,可能会在梦中多次梦到与亲人相处的场景,在梦中经历悲伤和痛苦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情绪会逐渐得到缓解,他也能更好地面对现实中的失去。
做梦对学习与记忆的助力作用也十分显著。
睡眠和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巩固记忆,大脑在睡眠中会对白天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储存,而做梦则是这一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睡眠研究者罗伯特・斯蒂克戈德(Robert Stickgold)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探讨了睡眠、梦和记忆的关系。
2000 年,他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项关于临睡阶段的梦对于记忆作用的研究,并将结果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在研究中,他们让 27 个人玩三天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每天晚上,一旦参与者进入临睡阶段,研究者就把他们叫醒,让他们尽可能回忆自己所做的梦。
结果发现,27 个人中有 17 个人梦到了俄罗斯方块,且大部分人在第二天晚上以后才梦到俄罗斯方块,这表明大脑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决定是否要在临睡阶段梦到白天经历的内容,可能是学习的需要刺激了大脑做梦。此外,9/12 的新手梦到了俄罗斯方块,而只有 5/10 的专家梦到了俄罗斯方块,这再次说明了学习的需要与做梦梦到俄罗斯方块之间的正向关系,即新手由于对游戏的学习需求更高,所以更容易梦到与游戏相关的内容 。
还有研究表明,与在醒着的状态下学习相比,潜性梦境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在梦境中,我们的记忆系统得到了激活,并且与其他大脑区域进行了更好的连接,这使得我们在梦境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更容易被保留和提取出来。
通过做梦,大脑能够将白天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再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比如,学生在学习了一篇课文后,晚上做梦梦到了课文中的内容和场景,那么在第二天醒来后,他们对课文的记忆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做梦还具有模拟危险与应对训练的重要意义。
芬兰心理学家安蒂・雷翁索(Antti Revonsuo)提出的威胁模拟理论认为,梦境可能是进化留下的 “安全训练”,通过模拟危险情境,如逃跑、战斗等,帮助人类在现实中提高生存反应能力。在梦中,人们常常会经历各种危险场景,如被追赶、面临灾难等。
在这些场景中,人们会努力寻找应对方法,与危险进行抗争。虽然这些场景是虚拟的,但人们在梦中的感受和反应却是真实的。通过反复经历这些危险场景,人们能够在梦中得到应对危险的训练,形成一种应对危险的记忆和本能 。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危险时,大脑会自动调用这些记忆,使人们能够快速做出正确的反应,提高生存几率。
比如,一个人在梦中多次梦到自己在火灾中逃生,学会了如何寻找安全出口、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应对方法,那么当他在现实中遇到火灾时,就更有可能运用这些方法成功逃生。
梦还是灵感与创造力的源泉,在科学和艺术领域,有许多因梦获得灵感从而取得突破和创作的实例。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为了将 65 种已知元素组织起来,苦苦思索却不得要领。后来,他在梦中看到了一张表,所有元素各居其位,醒来后马上将其写在纸上,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梦中所见非常准确,不仅提示出某些元素的计量错误,还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指点了路径 。伊莱亚斯・豪(Elias Howe)在发明缝纫机时,一直被针眼位置的问题困扰。后来他梦到自己在一个陌生国度里给蛮族的王设计缝纫机,在即将受死时,看到武士们长矛尖头上开着孔,从而得到灵感,将针眼放在了针尖位置,最终成功发明了缝纫机。
在艺术创作中,梦境同样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奇幻的梦境元素,他的画作《永恒的记忆》中,扭曲古怪的几何构造和柔软的时钟仿佛是从梦境中流淌出来的,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家胡安・米罗(Joan Miró)也常常从梦境中获取灵感,他的作品《小丑狂欢节》中,繁杂新奇的画面是他梦里颜色的呈现,突破了现实的束缚,表达出潜意识中的情感和意向 。
这些例子都表明,做梦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梦境中,人们的思维更加自由,不受现实世界中各种规则和束缚的限制,能够将不同的元素和概念进行自由组合和联想,从而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对做梦的原因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梦境依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我们仍然无法完全理解为什么有些梦境如此荒诞离奇,与现实毫无关联;也不清楚梦境中的各种元素是如何组合和呈现的 。虽然有研究表明梦境与大脑的神经元活动、记忆、情绪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而且,目前对于梦境的研究大多基于对人类的观察和实验,对于动物的梦境了解相对较少,动物的梦境是否与人类相似,它们在梦中会经历什么,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能够解开更多关于梦境的奥秘。
一方面,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可能会为梦境研究带来突破,如更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神经解码技术等,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捕捉大脑在做梦时的活动,揭示梦境的本质。
另一方面,跨学科的研究合作也将为梦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可能会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梦境的产生和意义 。
相信在未来股天下,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梦境,揭开这个神秘现象背后的真相,让梦境不再那么神秘莫测。
发布于:辽宁省阳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